為充分發揮人工智能行業領軍企業、研究機構的引領示范作用,促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推進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建設,推動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近日,科技部印發《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建設工作指引》,鼓勵人工智能細分領域領軍企業搭建開源、開放平臺,面向公眾開放人工智能技術研發資源,向社會輸出人工智能技術服務能力。
《工作指引》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是聚焦人工智能重點細分領域,充分發揮行業領軍企業、研究機構的引領示范作用,有效整合技術資源、產業鏈資源和金融資源,持續輸出人工智能核心研發能力和服務能力的重要創新載體。平臺重點由人工智能行業技術領軍企業牽頭建設,鼓勵聯合科研院所、高校參與建設并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撐。
自2017年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暨重大科技項目啟動會召開以來,截至目前,我國先后有5家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主要包括,依托百度公司建設自動駕駛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依托阿里云公司建設城市大腦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依托騰訊公司建設醫療影像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依托科大訊飛公司建設智能語音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及依托商湯集團建設智能視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
據介紹,以上開放創新主要是圍繞涉及的具有重大應用需求的細分領域組織建設。如,依托百度公司建設的自動駕駛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平臺,實際上是百度將在Apollo平臺基礎上,在3-5年打造成的一個開放的、完整的、安全平臺,幫助汽車行業及自動駕駛領域的合作伙伴結合車輛和硬件系統,快速搭建一套屬于自己的自動駕駛系統;依托騰訊的醫療影像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聚集1300萬合作伙伴的資源優勢,以及騰訊覓影在醫療AI領域取得的技術突破,從創新創業、全產業鏈合作、學術科研、惠普公益四個維度驅動合作和創新。
在2019全球人工智能產品應用博覽會上,這五大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首度集中亮相,展示我國人工智能產品應用的最新成果。當前,科技部正在著力構建人工智能科技創新體系,大力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經濟產業社會等各方面的融合發展。推進科技創新,依托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推動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倡導開放共享,推動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促進創新資源開放共享。聚焦前沿戰略研究,加強人工智能在相關法律倫理標準和社會治理方面的研究。
此次印發的《工作指引》明確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遵循應用為牽引、企業為主體、市場化機制、協同式創新的建設原則。文件指出,提出建設申請的開放創新平臺應具備四個基本條件,即具備突出的技術實力和產業創新影響力,具有向社會提供開放共享服務的技術基礎和服務能力,依托單位承諾對開放創新平臺建設給予持續的資金、人才、基礎設施等投入,具備明確可考核的開放服務運行機制。
當前,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超級計算、傳感網、腦科學等新理論新技術驅動下,人工智能呈現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將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等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這也要求人工智能的發展堅持以應用需求為牽引,立足于市場的企業最能夠洞察社會對技術的需求。只有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堅持數據和知識開放共享,做好基礎工作,才能為人工智能應用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石,推動人工智能行業的健康成長。
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匹配相應的專業服務,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匯聚創新資源、促進眾創共享,是國家層面的戰略大協作,對于解決目前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一些共性技術問題,將起到幫助作用。比如,有助于圍繞人工智能領域的一些關鍵共性技術,包括計算力、數據包、數據資源、應用場景分析及專家的匯聚等方面開展協同工作。
同時,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建設將聚焦四大重點任務,即開展細分領域的技術創新,促進成果擴散與轉化應用,提供開放共享服務,引導中小微企業和行業開發者創新創業。
人工智能的出現,可以使大量知識的積累變得迅速和高效,通過開放創新平臺的建設,可以幫助經過專業領域訓練優質的系統形成迅速復制,提高生產效率。在智能制造領域,現階段的機械臂只是一個執行單元,經過在某個應用領域對其進行深度訓練,已經初步具備了某種能力,但是這種能力目前還不能夠分享給其他的機械臂。開放創新平臺的建設,有望助推機械臂迅速把學到的知識分享給其他的機械臂,形成協同,讓機器更加智能。
從淺層意義上來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有利于在細分領域打造知識共享和經驗交流社區,引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和創新創業人員基于開放創新平臺開展產品研發、應用測試,降低技術與資源使用門檻,營造全行業協同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從深層次上來看,我們更希望開放創新平臺在整合相關技術、產業鏈和金融資源上匯聚上下游創新力量,構筑完整的技術和產業生態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推動人工智能朝著云—邊—端協同融合的系統和架構發展,實現在縱深領域解決目前行業中存在的技術不協同問題,甚至是不同領域存在的技術問題。